编者按:教育部网站报道由银河8366cc学前教育学院杜燕红团队研究、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的《乡村幼儿园“天地课程”体系的开发与实践》相关成果。原文及链接地址如下:
大学、政府、幼儿园合力纠正乡村幼儿园“小学化”倾向
天地课程:有根有魂的乡村幼教
乡村幼儿园课程怎样建设?如何扭转“小学化”倾向?如何提升乡村幼师专业能力?洛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杜燕红带领团队对此进行了研究。团队研究成果《乡村幼儿园“天地课程”体系的开发与实践》,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。
——编者
当前,许多乡村幼儿园的课程管理比较薄弱,把课程目标简单看作是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,“小学化”倾向严重,课程内容脱离乡村生活,摒弃了朴实的乡土材料的教育价值。乡村幼儿教师队伍也专业化水平不高,“拿来主义”“城市化”倾向严重,使得乡村幼儿“消化不良”“水土不服”,与童年该有的游戏、快乐、阳光、自信渐行渐远。
面对这样的境况,该如何植根乡村沃土办有质量的学前教育?我们的研究团队汇聚大学(University)、政府(Government)和幼儿园(Kindergarten)三方力量,以河南省新安县为研究场域,UGK合作联动,调研乡村幼儿园发展困境和需求,紧抓问题的“牛鼻子”,基于问题导向进行实践研究,找寻解决问题的突破点。
借天地资源优势,办有根的教育
新安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,置县于秦时,积淀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,是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,河洛文化主要发祥地和仰韶文化集中分布区,享有“丝路汉关、山水新安”“黄河山水画廊”等美誉。
课程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,是制约学前教育发展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。UGK合作共同体认为,新安有着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,应充分利用其地域资源,扎根乡土,借天地之资源优势,开发和实施具有文化适应性和年龄适宜性的乡村幼儿园“天地课程”,探索乡村幼儿教育质量提升的本土化路径。
为破解乡村幼儿园发展困境,UGK协同创新,通过分析情景—制定目标—编制方案—解决与实施—追踪和重建的操作程序和“路线图”,构建“天地课程”,旨在汲取乡村资源优势,办“有根的教育、有魂的幼儿园”,讲好乡村故事,有效提升乡村幼儿园保教质量,积极探索具有乡村特色、文化内涵和教育品质的乡村学前教育发展之路。
那么,“天地课程”的理念要义又是什么呢?《庄子·齐物论》强调“天地与我共生,万物与我为一”,有天地共生,天人合一、共生和谐之意。“天地课程”理念根基是“天为魂、地为根,借天地之资源优势,促幼儿之和谐发展”。具体包含三层要义:“顺天时”——沿袭传统文化,传承地域文化。秉承培养“现代中国人”的教育真谛,将传统文化节日、民间游戏等融入课程,传承中华文化,建立文化认同,培育文化自信。“借地利”——依托乡土资源,构建课程体系。秉承自然主义教育思想,尊重乡村幼儿园发展的实际需要,让幼儿回归大自然、社会生活,回到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,感受人伦之道、自然之道。“促人和”——解放幼儿天性,促进和谐发展。尊重幼儿作为独立的人所具有的天性、权利及需要,让幼儿到更广阔的天地之间去感受理解、探索发现,获得身心和谐成长。
课程内容以传统文化为引领,以自然资源为基石
关于“天地课程”之内容架构,UGK课程研发团队通过对县域情境的分析研讨,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筛选,以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为引领、以自然资源为基石,开发形成了以国艺课程、农耕课程、自然课程为主线的“天地课程”内容体系架构,期冀以国学启蒙幼儿的人伦之道,初步认识自然之道为天,以乡土资源中蕴含的根文化为地,将天地资源为我所用,实现天地文化与乡土资源的有机融合。幼儿园以县域特色资源为抓手建构课程模块,以主题活动为基点,与五大领域相结合,渗透于幼儿园各类活动之中,实现乡村幼儿园“天地课程”主线贯穿的课程内容体系。
比如,农耕课程取自农耕文化的核心精神——“应时、取宜、守则、和谐”,揭示出万物有时、各居其宜、生发有则、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。新安为农业大县,基于新安地域特点和农耕文化的内涵,课程开发主体通过查阅文献、实地调研、走访农户等多种方式,收集本地区与农耕相关的课程资源,组织不同类别和层次人员参与多轮课程审议,梳理出包含农作、农畜、农技、农食、农谚和农器的“六农”农耕课程资源。根据时令节气、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,分为春种、夏管、秋收、冬享四个阶段,设置单元主题活动——“播种春天”“农耕园趣事”“新安特产”“樱桃沟之美”“美味的烫面角”等,并将五大领域核心经验,融于“六农”之中,从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,引导幼儿感受天地之息,体验农耕乐趣,认同家乡文化,激发家乡情意。
课程实施内外并举,聚焦保教质量提升
“天地课程”实施是UGK协同发力、内外并举的系统工程,是提升幼儿园课程质量、彰显幼儿园内涵特色的重要途径。
首先,课程实施的主战场是幼儿园。为确保课程实施成效,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策略包括:第一,关照儿童,注重操作体验。课程实施重在儿童的参与,在自主探索、收集材料、同伴交流等多种方式中学习成长。例如,在“开心农场”,幼儿自由结伴,徜徉在花草树木和农作物之间,充分享受阳光和花香,体验友情与合作。第二,主题引领,多条路径推进。每个课程模块都有不同的主题活动,探索在日常生活中渗透、区域游戏中展开、节庆活动中体验、信息技术中拓展、家园共育中延伸、学习过程中观察评价等多个实施路径。第三,多方参与,同构课程平台。“天地课程”实施需借外力,寻求家长、农学专家、民间艺人等共同参与。例如,在实施自然课程时,幼儿参观澄泥砚、樱桃沟,走访木器加工厂;邀请民间艺人给幼儿传授技艺等。
其次,高校为课程实施注入活力。高校发挥专业引领作用,提升教师素养,建构起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。课程实施中,高校教师深入乡村幼儿园把脉问诊,开设主题单元式工作坊,开展系统研修活动,同伴学习+高校教师引领,支持乡村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场中从实践到理论,再从理论到实践,实现自身专业成长,培育了一批具有课程领导力的领头雁、先行者,由依赖外部“输血”到实现自身“造血”,由被动的模仿者到有理念的践行者,推动乡村幼儿园课程建设亮点各异,特色强园。
再其次,政府为课程实施保驾护航。2011年,新安县教育局成立幼教中心,以“为乡村幼儿争取优质教育资源,促进乡村幼儿和谐发展”为出发点,探索集团化办园的课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。课程管理推行“六统一”——发展规划统一、经营管理统一、教师调配统一、业务指导统一、质量评估统一、资源共享统一,并鼓励各园“求大同,存小异”,挖掘和利用各自独有的教育资源,培育各自的课程特色。
作为UGK合作共同体的重要力量,幼教中心将“天地课程”所包含的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惠及6个乡镇200个自然村,区域联动协同发展,促进园所内涵式发展,扩大品牌效应,助推优质资源高效率倍增,促进学前教育数量和质量双提升,为构建普惠、均衡、有质量的乡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,推进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提供了实践经验。(作者单位:洛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)
链接地址:http://www.moe.gov.cn/jyb_xwfb/moe_2082/zl_2019n/2019_zl26/201911/t20191118_408663.html